观看了苏联著名芭蕾舞演员普列谢斯卡娅的艺术生涯和部分苏联演员教学汇报的录像之后,不仅被他(她)们那种细腻的、规范的芭蕾艺术所感染,更被男、女演员所具有的弹跳力所震惊。高难度的大舞姿跳跃技巧竟被他(她)们在空间如此完美地表现出来,给予人们一种轻松、潇洒、安稳的优美感。
分析演员跳不起来的因素有许多:
一、有关弹跳肌群的速度力量不足
所谓速度力量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爆发力。演员在做跳跃练习时,教员对这一名词的运用可以说是够多的了,可是对爆发力的形成以及它对腾起高度的关系等一系例具体问题,教员则没有向演员作出明了的解释,从而使演员对爆发力的认识还很含糊,不少演员认为单纯地发展腿部的肌肉力量就能提高弹跳能力。长期以来,在教学上对有关弹跳肌群(主要指臀大肌、股四头肌、小腿三头肌)爆发力的练习手段缺乏研究,尤其是对解决影响人的弹跳因素的针对性的研究不够得力。
为什么要强调爆发力?从弹跳的动作结构和其运动原理,我们可以得到启示:弹跳首先是由大脑皮层发出一种“有意识”的神经冲动,然后通过腿部予先被拉长的伸肌纤维的快速收缩,使下肢各弯屈的关节迅速伸展成直线,在肌肉收缩力量和速度的作用下,人体给地面施加了一个较大的作用力,与此同时地面也给人体一个同样大小的支撑反作用力,从而使人体离开地面,获得向上腾起的高度。简单地说这种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关系就是构成我们弹跳的理论。由此可知,我们要想跳得高,就必需要设法加大对地面的作用力。它的改善最根本的是要提高有关弹跳肌群的收缩力量和收缩速度。肌肉以爆发形式收缩所产生的力,就是爆发力,它是速度和力量的积数,比起肌肉以其它形式收缩所产生的力要大得多,显然爆发力是弹跳的力量基础,这启发我们在发展弹跳力时,不仅要提高肌肉的绝对力量,更要着手解决和提高肌肉的收缩速度。
通过对部分演员的观察和了解,我发现当前跳不起来的原因,除技术问题之外,普遍是在起跳时下肢肌肉收缩速度欠佳,而不是因缺乏肌肉收缩力量而影响弹跳高度的。
二、跳跃技术掌握得不好
一个完整的跳总是由蹲到直起推地再回到蹲的过程,“没能蹲便没有跳”业已成为教学上的口头语了。但是起跳前蹲的意义是什么?它与扶把练习蹲的目的是否一样?以往对这些问题是不加注意的。凡涉及到蹲总认为要求演员蹲得越深越好,这似乎混淆了蹲的概念。
扶把练习蹲的目的,教员一般都比较清楚,它是为了加大下肢各关节的运动幅度,以提高小腿三头肌、跟腱、股四头肌等肌群的伸展性,这我们完全有理由要求演员尽可能地蹲得深一些,以充分拉长那些肌纤维而达到训练的效果。但是作为弹跳前的蹲,其意义就不一样了,它并不是训练肌肉伸展性为目的,而是通过预先拉长有关弹跳肌肉的长度,来加大爆发收缩力量为目的的。肌肉工作时的初长度有它最合适的生理范围,过长或过短都会影响肌肉的发力,所以跳跃前的蹲,膝关节的弯屈有它最理想的角度(一般认为原地跳起时,膝关节角度在102°最合适)。所以起跳前的蹲不是以蹲得起深跳得越高为原则的,具体地说膝关节的弯屈角度是根据舞蹈训练中不同类型和不同性质的跳而不断改变的。例如小跳,它对空间的要求不是很高,也不需要有关的下肢弹跳肌群作最大强度的收缩,它是以轻快的风格来加强对小腿灵活性的训练,这类练习时的下蹲幅度我认为不宜过深,因为过深会延长膝关节伸直过程的时间以及重心的起伏性过大,有损于小跳轻快的风格,而且容易造成拖延节奏的现象。然而在大跳时,情况就不一样了,因为它对空间的要求很高,只有充分发挥有关弹跳肌群的爆发力并借助其它肌肉的收缩合力,才能加大对地面的作用力,这时下蹲幅度应大于小跳,则有利于肌肉作最大强度的收缩。再如有无助力的跳,其下蹲幅度也不尽相同,有助力的跳跃(由错步等为连接的跳),人体事先已获得一定的水平速度,我们只有要求起跳腿的积极制动,才能把向前的水平分力转变成向上的垂直分力,这样才能增加腾起的高度和延长人体在空间的时间。这种起跳腿的积极制动只有在下蹲幅度较浅的情况下完成的。否则过于深的蹲会影响起跳时间,而且无意义地延长了水平分力对人体的作用时间,这往往也是造成起跳时身体前倾过多的原因。
由于以前我们对弹跳的理论了解的不多,所以在教学中一味偏面地追求下蹲的深度,而忽视了它的起跳合理角度,从而使演员的弹跳缺乏应有的“活力”。除此之外,分析演员的跳跃技术还有下例问题:
1、脚踝推地时没有一种强烈的扒地感,尤其是脚趾尖部分。
2、起跳时脚跟踮起过早,削弱了小腿三头肌的收缩力量。
3、起跳时,膝关节还未充分伸直时,脚踝已推离地面,使股四头肌没有很好地发挥其作用。
4、下蹲时,重心的落点偏于支撑面的边缘,影响了下肢肌力的正常发挥。
5、连接跳的上步抬腿过高,减小了助力的作用。
6、起跳时,躯干部位松懈,使反作用力分散。
这些技术问题也都是影响弹跳高度的因素,在训练中只有不断解决这些问题,弹跳才能得以发展。
三、教学上疏忽的环节
从系统的舞蹈教学来看,那些十至十三岁的小演员正处于初级启蒙阶段。在这期间,几乎所有动作的教学过程都是以分解和慢速进行的。这种放慢节奏的教学过程,是有利于演员建立正确的动作概念的。从人体素质的发展规律来看,这个年龄时期正是人生中速度素质发展的最快时期。很多生理学专家研究认为:在少年儿童时期重视了对速度的发展,到成人后则能减缓速度衰弱的过程。以往在教学上没有很好地注意到这一特点,因而也没有把住时机去发展演员的速度素质,以致到了高年级,演员腿部肌肉爆发收缩的速度受到了限制,使弹跳也就显得比较“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