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读后感绝不是对原文的抄录或简单地复述,不能脱离原文任意发挥,应以写“体会”为主。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读完《三国演义》体会作文1000字,仅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大家喜欢!
读完《三国演义》体会作文1000字篇一
《三国演义》被列为“四大名著”之一。翻开它,就犹如展开了一幅巨大的历史画卷。这里既有鼓角铮鸣、硝烟弥漫的战场;也有文臣武将的争权夺利,勾心斗角;也不乏风花雪月、情深意长的爱情故事。引人入胜的情节让人忘却了这是在讲述历史,而分明在娓娓讲述着一个个美丽而动听的故事,这大概就是经典之作的与众不同之处吧!
在人物塑造方面,可以看出《三国演义》的独到之处,刘备的一代枭雄,宽厚仁爱,求贤若渴;张飞、赵云、许诸、典韦的勇猛;鲁肃的憨傻,都被描述得淋漓尽致。而“宁可教我负天下,不叫天下负我”的曹操的阴险狠毒;“安居平五路”运筹帷幄诸葛亮的足智多谋;还有“降汉不降曹”“义拔云天”关公的忠义凛然,更是被刻画得入木三分。
三国演义之所以可以刻画出如此丰富的人物形象,是因为作者运用了大量的神态描写,不仅使人物更加亲切,而且这也在诉说着动听的故事——“惊”,是人们常见的心理活动,在诸葛亮草船借箭的故事里体现地淋漓尽致。同时,在“惊”的背后,对诸葛亮机智的赞美也十分凸显。在故事中,鲁肃探访孔明,孔明把鲁肃接入小舟,对他说到:“我还没来得及去为都督贺喜,你就来了。”鲁肃问道:“有何喜事?”孔明道:“公瑾让你来打探我知道还是不知道的这件事,就是要我贺喜的。”说的鲁肃:“大惊失色问道,先生如何得知?”
在这一个小片段里,鲁肃的大惊失色使他的心里毫无遮掩的显露出来,他的大惊失色也使读者明白,孔明并没有中了计策。从而,“惊”从侧面巧妙地体现出孔明的机智和料事如神。在侧面描写了人物的形象,使读者更容易体味内容,使人物更富有神采。
当剑“借”来时,船到岸边,周瑜已派五百军士在江边准备搬剑,孔明叫他们把剑从船上取下,搬入中军帐前交纳。鲁肃去见周瑜,从头到尾说了一遍孔明取剑之事,周瑜大惊,慨然叹息道:“孔明神机妙算,我不如他!”从周瑜的语言中,我们便可以得知,孔明的神机妙算,和周瑜的自愧不如。但他说话前的神态更是一鸣惊人地体现了孔明之智,通过周瑜的反应,再次为孔明的智慧增添光彩。从此可见,这一点一滴的细节描写,在情感表达中是不可忽略的。
而人物离不开故事,《三国演义》对战争的描写也十分细致,同时还将战争场景与谋略结合得相得益彰,赤壁之战,官渡之战,彝陵之战都是以少胜多的大战役,又都用了火攻,但写来却毫不重复。原因在于细节描写上的变换,一者是火烧连船,二者是火烧粮草,三者是火烧连营,或以逸待劳,或出奇制胜,或静以待变,读来让人耳目一新。又例如,袁曹官渡之战。战争一开始,双方的力量对比、客观条件的优劣差别都不利于曹军,但由于曹军这一方采取了正确的战略计策,利用和扩大袁军的决策错误、军心涣散的弱点,集中优势兵力,袭击袁军屯粮之处,火烧粮草辎重,一战而胜各个击破取得击溃和全歼袁军主力的胜利,突出体现了谋略在战争中的重要性。
《三国演义》每一个章节的构思都十分巧妙,经过作者的细致雕琢和深思熟虑,通过生动的细节,使读者犹如身临其境。
读完《三国演义》,掩卷沉思,脑中满是那杀声阵阵的战场,和栩栩如生的人物。我不禁佩服作者自然流畅的文笔和巧妙的构思。那宏大和一气呵成的气势,使读者沉浸其中,深感名著写作的别具一格。
读完《三国演义》体会作文1000字篇二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英雄是什么?曹操认为,“夫英雄者,胸怀大志,腹有良谋,有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地之志也。”读《三国演义》,领略了从黄巾起义直到西晋统一这一段时间的英雄人物。
先说西蜀营中的英雄,第一个便是诸葛孔明了。他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通人和,有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才能。他高卧隆中时,便知三分天下。初出茅庐便放三把火,烧得曹操不敢上前。驾一叶扁舟来到东吴舌战群儒、草船借箭、巧借东风、智取华容,三气周瑜,让当时不可一世周公瑾也发出“既生瑜,何生亮?”的感叹。后来,他七擒孟获,六出祁山,为蜀国的江山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却只落得“长使英雄泪满襟”。“凛凛出师表,堂堂八阵图”足以看出诸葛亮在军事和文学上的智慧和造诣。他的智慧与对蜀国的忠心耿耿可谓英雄。
常山赵云赵子龙,是一位英雄。想当年他在长坂坡单骑救主,为保护刘备家小,独自一人,在长坂坡杀了个七进七出。后来,刘备出征时,孙夫人想要带阿斗去东吴,赵云截江夺阿斗,算是又救了阿斗一命。赵云是个勇将,而且还是一个精明人。赵云曾劝刘备不要为了关羽张飞之死而伐吴,从以后的发展来看,赵云是对的。赵云和刘备,是有患难之交的兄弟。赵云一生忠于刘备,直到病死。赵云所表现出的勇气和胆量,令世人所赞扬。
再说曹魏营里的英雄,我觉得典韦是个英雄。当年宛城之战,张绣突然造反,曹操大惊失色,于是立刻率轻骑逃走。只留典韦挡住大门,典韦带领十几个部下拼命厮杀。渐渐地,典韦身边的人也所剩无几,自己身上也受了数十个创伤。于是他拿起两个人当武器,只逼得张绣军队不敢向前。突然伤创迸发,典韦于是站立着,怒视着张绣的军队而死。典韦死后,许久,竟没人敢近前。事后,曹操哭典韦:“吾折长子、爱侄,俱无深痛,独号泣典韦也!”典韦是曹操的左膀右臂,对曹操又忠心耿耿,还武艺超群,是一世英雄。
东吴营中的英雄,其中有鲁肃。在赤壁之战中,鲁肃对劝说孙刘两家联合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鲁肃还协助周瑜获得了赤壁之战最后的胜利。后来,他劝说孙权把荆州借给刘备,以便于继续巩固孙刘联合。周瑜死后,把大都督的重担托付给了鲁肃,鲁肃依然处理着荆州事件。鲁肃在东吴,和诸葛亮在西蜀一样,他们两个人,对孙刘两家联合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鲁肃死后不久,孙刘两家联合破裂,发生了一系列大战役。鲁肃对东吴贡献巨大,是东吴的一大英雄。
英雄的出身是多种多样的,诸葛亮在曹操所说就是一个山野村夫;典韦出身贫贱,祖祖辈辈皆不识字,就是一个普通老百姓;而鲁肃,却是出身豪门,家有万金。什么样的人都可以成为英雄,四海之内皆英雄,你也可以成为自己认为的英雄,每天问问自己,你今天是英雄吗?
然而,历史是难以预料的,天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那么多英雄人物,最终也都淹没在历史的长河中。“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三国终将归晋,多少英雄人物和英雄事迹:“古今多少事”,最终也只流传于民间,在渔民樵夫的谈话中出现,便是“都付笑谈中”。
读完《三国演义》体会作文1000字篇三
一提起《三国演义》,自然就会想起“正面人物”的刘备和“反面人物”曹操以及“中立人物”孙权。这三个人在中原形成了“三足鼎立”的形势。
书中的刘备“忠厚老实”,“一心想修复汉室”,我可不这么觉得,你想,在赵云救出阿斗后,刘备怎么会舍得摔孩子呢?还不是因为要收买赵云的心!刘备也还是个心思细密的人,在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后,知曹操生性多疑,怕暴露自己远大志向,一副胸无大志的样子,学起种菜来,得以骗过曹操耳目。现在想想,要是刘备他提早展现的话,恐怕早就被曹操轻而易举地解决掉了。煮酒论英雄时,当曹操说出:“当今世上的英雄,只有你我两人!”这样的话时,要不是他反应快,借雷声掩饰,曹操迟早会因为疑心将他给杀了。可光懂得收买人心和及时反应也是没办法的啊,关键要有军事才能,说句不客气的话,刘备的领地都是靠诸葛亮给他出谋划策打下来的,至于刘备,我可没看见他有什么计谋上的突出特点。他也明白这一点,所以三国史上才有了“三顾茅庐”一说。
曹操一直都是以奸诈、狡猾、残忍的形象出现的。特别是“曹操杀亲朋”这一段,在他人看来简直太残忍了。吕伯奢为了招待他,特地出去买酒,他在屋里听得磨刀的“嚯嚯”声,误杀了他的家人后出门又设计杀了吕伯奢。他的那句“宁教我负天下人,不叫天下人负我!”更是让他人惊得目瞪口呆。有人指责他不道义,可若是他不那样做,吕伯奢必会带人追杀他,那他也别想活着出县了,可以说,这是生存的需要。曹操是决不会负“奸雄”这个“美名”的。当老朋友许攸前来投靠问及粮草时,曹操先答粮草可够一年,后答半年、三个月、一月,后许攸揭发他:“休瞒我,粮已尽矣!”俗话说“兵不厌诈”嘛,曹操可是把它给运用得灵活自如。
孙权在书中也算得是位“明君”了,在“隆中对”中诸葛亮这样谈:“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只看民附二字便可知道他有多贤明了,上下一心,老百姓拥护君主,使得他人都不敢来犯。“贤能为之用”,看吧,只要是贤能的人都被网罗去做那些大大小小的官,等于无形中为国家筑起了一道“铜墙铁壁”。他在任期间也可算是一段“太平岁月”吧。
这三人各有各的特点,不尽相同,但相同的一点就是他们都是一方霸主,刘备善于收买人心,手下的将士忠心耿耿;曹操狡猾而善于用计谋,他的聪明使他多次度过难关;孙权能够做到“贤能为之用”,上下一心使得外人不敢来犯。他们的特点使他们多次度过难关。
我们要学刘备的心思细腻;学曹操的果断、坚决;学孙权的人格魅力。我们不能学刘备老是借助他人的力量;不能学曹操的残忍、无情;不能学孙权的出尔反尔和朋友反目。
读完《三国演义》体会作文1000字篇四
我坐在书桌前,手里是一本三国。窗外是绵绵细雨,打落了几朵儿花。天空阴霾密布,乌黑的云夹杂着天空深邃的蓝,一切都陷入了死一般的寂静。刹那,一阵久违的亮光划过天际,闪过我的眼帘。“轰!”一声巨响响彻天空。我的心思才从三国中走出,却又陷入了沉思。
东汉末年,董卓当道,玩弄政权,昏庸无道,民不聊生,以致于天下英雄对他恨之入骨。曹操早有当皇帝的野心,离间计干死了董卓,削弱了吕布。干脆当了个幕后皇帝。天子不甘心,暗自联络心腹,竟意外地召集到了和汉王室有关系的刘皇叔。刘备先投奔了曹操,曹操白门楼战死吕布,后与刘备发生冲突,刘备逃走。投奔了刘表,刘表死前,欲将荆州赠与刘备,备不受。曹操便挟天子以令诸侯,南征北战,灭袁绍、袁术。欲下江南,南取荆州,东灭江南,一统中原。没想到孙刘联手,火烧赤壁,大破曹兵。刘备用诸葛亮计,借荆州,并以此为根据地,和巴蜀,取益州,渐成大气候,遂有三国鼎立之势。但后来并不乐观,关羽败走麦城,张飞被暗杀,刘备白帝城托孤。整个偌大的蜀汉,承载着兴复汉室的志向,全都托付给了刘禅,孔明辅佐。但刘禅沉迷女色,玩物丧志,不听从诸葛亮的戒言,汉室衰败,最终,魏国一统天下,司马懿夺权,司马家族掌权,建立了晋朝。
仔细想想,蜀汉的衰弱完全因为阿斗的昏庸无能、沉迷女色、亲佞远贤。刘备生前,意外地有了孔明出山辅佐。蜀汉虽土地贫瘠、人口过少、贤士不多,可以说是一无是处。但孔明招纳贤士、制订军法、辅佐刘备南征北战、大破曹兵,发展了蜀国。这一切都是建立在刘备信任孔明,听从他的建议,广开言路、开张圣听所造成的。
刘备死后,刘禅肆无忌惮、没有了君王的职责,忘记了自己是个皇帝,不思进取。诸葛亮北伐前,曾写过一篇《出师表》给刘禅,上面殷切地期望刘禅可以开张圣听、赏罚分明、善用贤士、亲贤远佞。孔明是站在一个师长的角度严厉地告诫刘禅。这可都是忠言,可忠言逆耳,刘禅在孔明北伐时,没听从孔明的建议,和善于阿谀奉承宦官交好。最终汉室衰弱,孔明北伐失败,乘鹤西行。
但姜维是后起之秀,他也有能力兴复汉室。但刘禅买下的种子深深地害了他,姜维和邓艾一起被钟会害死,蜀国差不多要灭亡了。
这一切,归功到底还是刘禅。如果刘禅听从孔明的逆耳忠言,亲贤远佞,那么孔明可能就会北伐成功,就可以一统中原,兴复汉室,改写历史,那他阿斗也可以做一个好皇帝。唉,历史没有如果,这一切都是忠言逆耳利于行的后果。
思绪回到生活,我们不也是那个阿斗么?我们从小没有养好习惯,长大了不听从老师的建议,我行我素。老师家长的建议都是忠言,逆耳忠言,但逆耳的话几乎没有人听进去。因此,如果在这样持续下去,就算有孔明辅佐你,亲自亲为帮助你,那你的下场也只能和蜀汉一样。
心中无尽的沉寂。
轰!又一声雷炸响。此刻,我的思绪回到了显示,我的脑海里已深深烙下了一句话: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我要马上行动,不能做阿斗。
读完《三国演义》体会作文1000字篇五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题记
《三国演义》之所以能身为四大名著之一,必然是有它的道理。也许是故事的生动有趣,或是情节的出其不意,抑或人物的细致入微,都在读者的心中留下了阵阵触动,在读者的脑海里一遍遍地回响。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吟咏着这气势澎湃的开篇词,我不禁对词中的英雄产生了疑问:《三国演义》中讲到的人物无不骁勇善战,有勇有谋,但是,在那群雄逐鹿的乱世之中,究竟谁才是真正的英雄呢?
曹操与刘备“青梅煮酒论英雄”的故事家喻户晓。当时,曹操曾对那时那个寄人篱下、无兵无地的刘备,说出“今天下英雄,惟使君与操耳”的话语,煮酒论英雄也因此留名青史。有人说,曹操错了,真正的英雄不是刘备,而是他手下的那些贤臣猛将,他们有的神机妙算、运筹帷幄,决胜于千里之外;有的武艺高强、驰骋沙场、叱咤于风云之间。而反观刘备,只不过是一个穷卖草鞋的草夫,却幸得贵人相助而已。
事实果真如此吗?可曾想过:倘若刘备这样的一无是处,又是怎么拥有这样一支有勇有谋的威武之师的呢?
诸葛亮,“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火烧新野、舌战群儒、草船借箭、白帝托孤;六出祁山,七擒孟获,三气周公谨记;借东风天公作美,空城计艺高胆大;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可谓是中国几千年来,智慧与忠心的代表。可是,让我们回到这种种的丰功伟绩之前,来大胆地假设一下:如果不是刘备,他很有可能怀着他的淡泊和孤傲,一辈子只是做一个平庸的诸葛村夫。若是碰上孙权,诸葛亮何时才能出人头地?若孔明碰上曹操,想施展才华就更难了。所以,诸葛亮是幸运的,幸运的遇到刘备这样的英主让他有大展才华的机会,他是不世出的人才,是需要伯乐去发现的千里马,而刘备正是这个慧眼识才的伯乐,是善于发现并重用人才的英雄。
赵云,武艺高强、侠肝义胆,一身银白色的盔甲更是尽显少年英气。他单骑救阿斗,面对曹军气势汹汹的部队,毫不退缩,单枪匹马,冲锋陷阵,忠心耿耿,如入无人之地。论武功,刘备定比不过他;论才智,刘备也甘拜下风;论勇气,刘备被曹操一人吓的筷子掉地。所有的一切,赵云似乎都略胜一筹,可为什么他还对刘备绝无二心呢?因为刘备比他会用人,而这一点,正是猛将与英雄的差别,也正是刘备的独特魅力所在。
刘备大智若愚。他懂得无为而治,懂得如何让手下的人最大程度的发挥自己的长处,让每一个人竭尽所能;他懂得如何收纳民心、聚敛人气,从而得到天下英才的爱戴与拥护。刘备文不及孔明,武不及子龙,却能成就一方霸业。而历史上刘邦不也是如此吗?他文不及萧何,武不及韩信,却开创了延续数百年的大汉王朝。明太祖朱元璋更是如此。他起初无一兵一卒,最终却建立了威武的大明帝国。由此可观之,真正的英雄不一定做得最好、说的最妙,但他一定能将做的最好、说的最妙的人团结起来,并让他们心甘情愿的为自己效力——这才是真正的英雄!
“团结才是力量”,一个领袖般的人物,把所有有才能的人聚集在一起,并让他们每一个人都尽最大可能去发挥能力,从而形成钢铁般坚强的意志,无坚不摧的强大凝聚力,为社会做出突出的贡献。
现代社会人才济济,不缺乏人才,缺少的是善于发现人才的领袖,缺少发现千里马的伯乐。社会需要更多像刘备这样的英雄,在社会中起中流砥柱的作用。刘备,才是这乱世中真正的英雄!
读完《三国演义》体会作文1000字篇六
在我的记忆里,对我影响最大的一本书是《三国演义》,这本书中我比较欣赏两个人——曹操和诸葛亮。
有人说曹操是个奸雄,有人说曹操胸襟开阔,还有人说曹操惜才如命。而我认为曹操是一位褒贬不一的人物。
“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因为曹操多疑,杀死了吕伯奢一家九口,因为他的多疑,在赤壁之战前杀死了蔡、张二将。因为他的多疑,认为华佗给他治病是帮助关羽杀他,他把一位名医害死了。
曹操多疑是他的本性,如果曹操不多疑他就没法生存下去,就不能与其他两个国家形成三国鼎立的局面。
虽然曹操一生多疑,但曹操也有很好的一面,就是爱惜人才。郭嘉英年早逝,曹操哭的死去活来。陈宫死后,曹操赡养其母。
曹操也很有文采韬略,一生写出很多的诗词和兵法名著,如《观沧海》、《龟虽寿》、《兵书解要》等。若不是曹操胸怀壮志,才华超群,又怎能写出如此美丽的诗词和具有作战价值的兵书。
鲁迅说:“曹操至少是一个英雄。”
在历史长河中,三国只是沧海一粟,曹操却用他匆匆的一生,写出了惊鸿一笔。我们要学习曹操的雄才大略,博才多识。
诸葛亮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军事家之一,历史也有考证确有此人,在《三国演义》中几乎是一个神,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无所不知,无所不晓,能掐会算,他用兵如神,出奇制胜,总是收到意想不到的收获,最终形成三国鼎立之势,此书有诸葛亮三国才精彩。
初出茅庐,连烧曹军三次,为刘备争天下拉开序幕。大伙烧的曹军肝胆俱裂,魂飞魄散,曹军一听到诸葛亮,全军慌乱,四肢打颤。让关羽、张飞佩服的五体投地,多员大将心服口服的跟随打仗、听其指挥调遣。诸葛亮真的是神吗?非也,刘备三顾茅庐之前诸葛亮一直隐居隆中,勤奋好学,博览群书。熟读兵书,后来才用兵如神。他勤奋刻苦的学习精神值得我学习,令我佩服不已。
六出祁山,几十万大军来来回回,“蜀道难难于上青天”,可以想象其中运粮行军的艰难、困苦。诸葛亮无论走到哪里?打的曹军上至丞相,下至无名小卒,无不听到孔明的名字就打颤。可他体恤百姓,无论大人孩子都特别喜欢他,纷纷出外迎接。八卦阵、诸葛连弩、木牛流马被诸葛亮用的得心应手。让司马懿不敢正视你,你用你那聪明才智换回蜀国百姓的安康,为刘备挣得三分天下。你还视贤若渴、广交朋友,睦邻友好。看看自己真是愧对自己的父母,自己知识面这么窄,孤陋寡闻,但我们的学习条件如此优越,还不努力学习,真是荒废光阴,“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诸葛亮有这么渊博的知识,不在于一时的积累,而是时时刻刻都要积累学习,学习有用的科学知识。
泪洒五丈原,你到死都惦记着你的军队,你的百姓。你拖着病弱的身体一直战斗在第一线,最后含泪而去,带着未完成的心愿而去,带着主公重托遗憾而去,那泪是他“出师未捷身先死”哀伤。这种敬业精神值得我们每个人学习。
这就是诸葛亮,是一位对我影响最大的人,他的方方面面都值得我去学习。他在《出师表》中写道“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成为后人的楷模,这是他一生的写照吧。
你怎么认为呢?也许英雄所见略同吧。
读完《三国演义》体会作文1000字篇七
触摸着那粗糙的纸张,心情激荡。不止一次地幻想,那金戈铁马的风云,热血沸腾的战争,以及那运筹帷幄的谋策。我望着,望着这本小说,再一次进入这跨越千年的时空……
《三国演义》是我国四大名著之一,内容主要是东汉末年,汉室衰弱,黄巾起义使天下蠢蠢欲动,十常侍之乱开启了乱世的序章,董卓残暴荒淫,十八路诸侯共战董卓。后天下战乱不断,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官渡之战,曹操奠基了北方霸主。刘备三顾茅庐,请出诸葛亮,攻占巴蜀;孙家三父子在江东割据。赤壁之战后,天下形成以魏、蜀、吴三国鼎立之局势,战争依旧不断。诸葛亮五次北伐,皆为失败之局,最后在五丈原病逝。司马师篡夺魏权,以晋代之,司马炎统一全国,结束了三国鼎立的局面。
作者罗贯中虽然写得是历史,但小说为其主要内容类型,故事曲折离奇,悬念重重连环,尤其是人物细节的描写,更令人赞叹不绝。小说塑造了一个个形象鲜明的人物,在这个战乱时空中,大放异彩。
义薄云天的美髯公关羽,身在曹营心在汉,得知兄长刘备的消息后,马上挂印封金,过五关斩六将,回到了刘玄德的身边;还有多疑心黑的曹操,“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是他一生的格言,他有雄才大略,他有识人之明,他有军事才能,在乱世中闯下了一番事业……这些人物都有自己的独特性格,在三国之中,备受关注。
其实,这本书最吸引我的还是那神机妙算的谋策。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挥扇间,千万人不战而退。在这个时势造英雄的年代,人才辈出,谋士如云,皆能使战争发生转变,以最小的代价,取得最大的成果。其中最为突出的谋士,在我看来,不是世人传颂的诸葛亮,不是坚忍狼顾的司马懿,不是早终的智者郭嘉,不是俊秀的大都督周瑜,也不是后起之秀的邓艾,而是毒士贾诩。在乱世之中,最首要的事情就是要保住性命,然后是才能,而贾诩深喑此道,先后跟过董卓、李傕和郭汜、张绣、曹操、曹丕几代人,见证了一个时代的兴盛和另一时代的初端,其能力也是属于一流,被后人称为毒士,是因其计谋高超,做事只为生存且毒辣。当然,因为这样被后人诟病。不过最后还是得以善终。而其他的谋士,都不曾做到像贾诩这样,跟随几个诸侯,经历几十年,却得以善终。所以,我认为在这个乱世之中,最成功的人还是贾诩。任时代英雄辈出,我自安身笑看天下。这是贾诩的人生格言。
晋统一三国之时,代表这个灿烂的时代告终了。曾经的辉煌,曾经的战斗,曾经的英雄,都在滚滚东逝的江水中湮没,泛起一丝浪花。唯有在谈笑中闪现,在书籍中得到永恒。